使用新教材后的几点思考
一 数学教材改革比较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但需加强
跟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变化是:常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并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虽然教材编者已经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来吸引学生,但离学生的希望还有一段距离.建议新教材选取的例子能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增加趣味性等.
据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学习负担过重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数学科而言,上了高一后,一个学期得学两本书,涵盖了高中阶段的几个难点问题(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因而在新教材改革的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
二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有所改善但仍有较大差距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这次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除了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等形式外,高中数学课程还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在高一数学学习中,“听老师讲解”仍然是高中学生愿意接受的一种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同时,大家注意到学生要求自主学习的愿望也是非常强烈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社会调查等方式,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师生、生生互动,从中经历常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为了给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高中数学新教材分别设立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实习作业”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探究活动对自己的数学学习很有帮助,如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助于自己提出和发现一些问题等.学生没有时间去做、自己长期以来动手能力差、探究活动的结论太明显(即没多少东西可探究的)、老师对探究活动不够重视等.可见,要想真正让学生融入到探究活动中去,还有待相关的各方的共同努力.
三、 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的顺序,以缓解内容多与课时紧的矛盾.
对《必修1》而言,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是,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由于学校严格实行“五严”按规定每周上4个课时,实际上大部分学校都开了5个课时,有的甚至开6个课时,但都感觉到不易完成教材的内容.教师认为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要求,他们表示,即使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掌握得也不好.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觉:“初中和大学的内容都往高中压,高中吃得消吗?”.跟以往相比,现在一个学期学两本必修,高一年级就要学4本必修,普遍认为课程内容一下子太多了,学生负担太重,对常识的理解却如“蜻蜓点水”,学得不深入,掌握不牢固.
四、 教学设备的欠缺影响课程改革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教材不同程度地注意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每个版本的教材都设有应用信息技术相关的栏目.部分例题(如函数的应用、数学建模)、习题需要借助计算机(器)来解决.而有些内容也必须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解,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情况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学校设备不足,教学设备应跟上课程改革步伐,想办法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使用数学中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以利于对数学内容深入理解.
- 上一篇: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 下一篇:数学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