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论坛发言稿
学科论坛发言稿
-----地理学科
兴化市第一中学 张骏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就平时对地理学科教学的一些理解,和大家一起分享。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古代学好地理学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满天星斗的神奇,幽深宇宙的奥妙;可以领略壮丽的山川、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欣赏茂林修竹、奇峰峡谷、云蒸霞蔚;还可以了解著名的亭台楼阁、历史的工程名范、各地的风土人情。而在现代当人类为科技巨大进步所带来的物质文明欣喜不已时,也遇到了空前的危机:人口激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时代赋予了地理学新的使命,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一名地球村的村民,最基本的地理素养是要具备的,因为生活需要地理常识。如出门旅游地图不会看,那就比较麻烦不方便。为获取更多的阳光,房屋的朝向和楼距的大小都有讲究的。凡此种种,都说明地理常识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地理常识能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
地理学科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中学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兼“文科”教师与“理科” 教师于一身,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偏重。因此,中学地理学科依然具有地理学本身固有的“综合性”特点。
中学地理课程只是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常识、基本技能、基本体验的过程,也是使中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地理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手段的基础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环境观念、地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中学地理学科的内容不是地理学的“精深版”或者“缩略版”,而是具有适合青少年中学生的“基础性”。
教学内容牵涉的范围很大,仅属于自然地理学的就有地质、气象气候、水文等,还有天文、生物、旅游、经济、城市等等,几乎每一个都可以从属于一个单独的学科,如地质学、气象学、气候学。但是地理学包罗万象,牵涉到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所以,中学地理学科又具有“博物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地理学科有这样的特点,对中学生来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比较多,经常解决不了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常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地理教师的使命应该是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特色,让课堂具有“地理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变“困难地理”为“轻松地理”、“有用地理”。
以下有几点做法:
1.联系实际,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
地理课的特色在于应用生活实例综合教学,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明辨人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教材为“蓝本”,以大纲为引导,大胆应用资讯事实、生活材料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2.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常识和技能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常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用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文水系特点;利用城市的风频图,探究城市的合理规划;利用人口增长的统计图,分析人口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通过读图、析图、绘图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地理课程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新型课程。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地理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自主创新发展的要求。如结合环境问题的学习,要求学生思考“pm2.5和兴化的大气污染问题”,地理常识本身的发散性、开放性,正是地理课堂的独特味道所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4.以人为本,构建生命意义的大地理教育观
大地理教育观要求构建具有生命意义的地理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常识,更能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如黄岩岛事件,可以举行一次学生演讲,主题是“大家的主权领土——黄岩岛”,学生们各抒己见,黄岩岛有哪些丰富的资源,地理位置有什么战略意义,以及透过黄岩岛事件看大家中学生地理学习的使命等等。
地理教育还应有利于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体的科学理念、人文素养和合作精神,因此地理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才能展示和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提供机会,能体现和谐兼容、共同发展的地理思想。
5.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大课堂教学观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强调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把社会实践与学校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从观念上走出课堂,切实关注生活,投入社会实际,从社会生活中接受常识,形成地理思维和技能。
以上是我对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点粗浅体会,说得不对的地方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上一篇:构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生物课堂
- 下一篇:班主任课堂的趣味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