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最后的山
人生没有最后的山
——青年教师教学心得交流
兴化市第一中学 王云
记得看过一篇美国作家的散文《最后的山》,大致的内容是这样的,“我”在参加夏令营时,总是渴望登上远处的小山。这座山仿佛有魔力般让我一个假期都不能够忘。过了很久我千辛万苦,一个人登上去,却发现在几里外还有一座更高更美的山。我幡然醒悟,即使走遍天涯海角,总会有另一座山在等着我,人生没有最后的山。
是的,人要有梦想,要勇于追求,尤其是对于大家中青年教师。当现实的鞭子逐渐击碎大家年轻时勾勒的理想国,当柴米油盐占去大家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当灯红酒绿的世界让大家迷失时,大家要想起这句话,保持一颗前进的心,勇攀人生的高峰。具体的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研究高考考纲,勤做全真卷。
这些年,每年高考结束后,我都买来最新的全国各地的高考卷,自己做一遍,加以分析研究。尤其是大家江苏卷,做好后,还要纵向分析,发现命题规律,加以预测明年考试内容。比如,文学类文本阅读,在带上一届高三时,我发现江苏卷近几年的所选文体虽然是小说、散文交错出题,但是小说的文体性并不强,情节不惊险刺激,也没有复杂激烈的矛盾,比如汪曾祺的《侯银匠》、2012年狮驼的《邮差先生》。都是散学问的小说。而散学问小说写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差点获若贝尔文学奖的沈从文,论水平,沈从文是汪
其次,与时俱进,让课堂鲜活化。
当下的高中语文,是大语文,包罗万象,只要是学问范畴的,均可入卷。比如今年的议论性文本阅读,从全新的角度说明孙悟空西天取经,已经属于民俗学了。而这几年网上所流传的汉服秀、端午节追溯屈原诗下的楚学问、学子峨冠博带祭奠孔子……不都有民俗学的影子吗?大家要关注这些信息,引导学生注意,研究。除了在课上有时间借题发挥,有时候还布置这类周记让他们做。大家也要阅读一些理论书籍,尤其是最新的,吸取转化,最后让课堂鲜活化。
最后,求师问道,学无止境。
我曾长期被如何进行有效的议论文教学困扰,在向学校优秀的教师、学科主任请教学习后,方有好转。在去年,又跟踪听了一整学期一位外校教师的作文课。虽然繁忙,但是收获很大,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从以前不喜欢进行作文教学,到听完后迫不及待地要展开作文教学,确实是求师问道的效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漫漫教学人生路,只有去奋斗,才能够有收获和感悟。这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还望指正,谢谢。
- 上一篇:班主任课堂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 下一篇:一中暑期培训校本论坛发言稿